東沙又稱南海明珠,是台灣第一座海洋國家公園。有美麗的環礁地景,與海草床、珊瑚等。這樣的環境與生態有何特殊之處?
上個月(107年5月)剛啟用的勵進研究船是台灣最新、最大的海洋研究船,勵進研究船上搭載了哪些秘密武器、能如何支援海洋研究?
人類直到近代才有了進行深海研究的能力,機械工程專家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海洋生物又是怎麼幫我們在深海裡指出替代能源的儲藏位置?
氣候變遷使海洋也發生變化。面對變遷中的氣候與海洋,人們該如何應變?海岸是陸地與海洋接觸的第一線,在工程上我們能做些什麼去因應未來的挑戰?
海生館內的動物收容中心,多年來協助救援了數百隻擱淺海龜,研究者如何從案例中找出海洋環境受到汙染的警訊?遇到海龜擱淺我們又該怎麼做?
海洋環境千變萬化,各種魚類為了適應也演化出了各種奇招,例如看得到紫外線、偵測水的流動和深度,甚至能還能發電!就讓我們用實驗帶大家探索魚的感官世界。
動物明星受人青睞,但這種特殊的關愛會不會帶來傷害?設立國家公園真能夠保護我們的環境與野生動物嗎?讓科普一傳十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
台灣周遭海域住著許多美麗的鯨豚,除了到海上追尋以外,擱淺上岸的鯨豚又能告訴科學家哪些訊息?而我們又能為牠們做些什麼?
石虎是台灣碩果僅存的原生貓科動物。石虎樣貌討喜,一直是新聞焦點,但大眾的高度關注並沒有減緩石虎消失的速度,石虎到底面臨怎樣的生存困境?
充滿神祕感的蝙蝠,經常出現在我們的傳統文化或居家環境中。讓我們跟著研究者的腳步探索台灣各種蝙蝠,以及這些「蝠」氣正面臨的環境問題。
棲息在雪霸國家公園裡面的山雀們,嬌小靈活不太容易被發現,且看科學家們如何幫牠們建造巢箱,從中一窺山雀們繁殖的秘密,也讓遊客有機會認識這些山上的嬌客!
去年埤塘光電的新聞,讓我們注意到桃園竟有這麼多大大小小的埤塘,埤塘是桃園的特殊地景,你知道埤塘的發展歷史嗎?埤塘對人類和動物又分別扮演什麼角色?
桃園地區鄰近海岸還有眾多埤塘,孕育出許多有特色的濕地,尤其是引發關注的千年藻礁,究竟藻礁生態系有何特色,和珊瑚礁又有什麼不同?就讓我們從第一手的研究資訊中掌....
濕地是地球上生產力最豐富的生態系之一,從古到今,濕地為我們提供的服務有什麼變化?濕地究竟該維持什麼樣貌,這個問題在不同的年代,其實有不同的答案!
穿戴式科技正夯,穿科技和戴科技又有何不同?穿戴式科技在醫療保健、生活娛樂和運動都早有廣泛的運用,未來人人都有機會擁有一套超級英雄裝備!
何謂智慧紡織?紡織材料經歷了哪些突破?電線製成的絲線,觸感和普通絲線有什麼不同?你知道嗎,高科技智慧衣能通電、能連接控制你的手機,還能水洗不壞!
生活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螢幕,隨著穿戴式裝置時代來臨,研究者如何突破極限,打造更輕薄、甚至可以彎曲的螢幕,並往取代「紙張」這個終極目標更進一步呢?
一花一世界,一粒砂就能夠看科技?半導體跟科技的關係是什麼?跟人又有哪些關係?想了解科技的過去與未來,就跟著科普一傳十一探究竟!
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讓藝術作品走出展館,深入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更為藝術創作帶來各種靈感,透過材料的進化和人機之間的互動,營造出讓人驚艷不已的體驗。
什麼!小小的手機帶著走便能知道喜怒哀樂、傷寒雜病,甚至比我們更了解自己?一台車竟然能帶給人們道德上的難題?當科技遇上感性,不一樣的未來就此開始。
各式各樣的遙測技術對氣象預報、地形變化的研究都有很大的幫助,但你可知道衛星影像還能利用在國土監測上,讓違規的土地利用無所遁形!
身處太空的衛星如何分析地表的地形變化?氣象預報為什麼報不準?颱風的旋轉方向為什麼都是固定的?地球自轉軸為什麼會偏移?就讓我們用實驗來演示給你看!
現在要獲得即時衛星影像早非難事,但要掌握地貌變化,二維圖像遠遠不夠。受災前後的地表形變要靠InSAR、LiDAR監測,這兩項技術原理和特性為何?為什麼說用I....
北回歸線竟然會移動!起因是米蘭科維奇循環?這個循環是什麼?對氣候、環境會產生哪些影響?面對未知的未來,人類該如何自處?地球律動奧秘多,讓老師來解惑!
氣候變遷使大小災害頻傳,這是我們害的嗎?氣候變遷的影響體現在許多環境問題上,最該注意的為何是水資源調適?若變遷已成事實,我們又該如何與它共存,把災害降到最低....
古人說天有不測風雲,但電腦和衛星,不僅使大氣科學研究從局部邁向全球、從太空看回地球,還能測知古、今、未來,幫助防災。面對氣候變遷形成的災害,我們該以何種態度....
2017福衛五號順利升空,讓台灣再度掀起一股太空熱,而這顆衛星上除了有遙測千里眼,還搭載了什麼法寶來偵測太空天氣?太空中心的下一個任務又是什麼?就讓參與任務....
遙測衛星就像是太空中的行車紀錄器,看透地球的所有變化,不論是颱風、沙塵暴或是PM2.5,都能用過遙測影像來分析,簡直就是科學家的「天眼」!
與談人:林業試驗所臺北植物園董景生組長、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盧道杰副教授 原住民的餐桌從食材、香料到烹調方式都和我們大不相同,你知道常見的原民風味....
與談人:國立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朱有田教授、國立中正大學化學暨生物化學系于淑君副教授 家豬馴化史長達萬年,人類創造出數百種豬,佔台灣食用量95%的白豬卻....
與談人: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劉嚞睿所長 平常喝的牛奶到底是怎麼來的?喝牛奶對身體究竟是有益還是有害?各種關於牛奶的迷思和疑問,就讓乳製品專家來為大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