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已是不爭的事實,這股轉變有多快,卻可能超乎你的想像。高齡化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許多隨年紀增長容易罹患的疾病成了必須面對的課題。
在過年、連假或甚至平日尖峰時段的高速公路上,塞車幾乎是每個人都有的經驗。其中一種解決方法是興建新的道路來疏流,另外的解決方法是「車聯網」。
自駕車、電動車、車間通訊的發展方興未艾,這些物聯網新技術對我們的交通生活造成什麼影響?我們真的會像電影一樣,生活在由虛擬上位者所控制的世界?
現代醫療科技進展快速,微創手術不只是機器人才能進行,藉由研發出如內視鏡等各種特殊器械,現在人體從頭到腳、由裡到外都能進行微創手術。
馬路如虎口,大大小小的交通意外常常佔據新聞版面,然而這些事故究竟是誰的錯?根據統計,有94%的交通意外和車輛駕駛者有關。
近年,工業4.0是產業界的熱門話題,關鍵是智慧製造,而實現「智造」的基礎在於「機聯網」。我們常聽說「物聯網」,那機聯網是什麼?蔡孟勳解釋:「機聯網顧名思義就....
大家都知道健身運動對心理健康有益,可以減低壓力、焦慮、憂鬱,也可增加正向情緒、提升生活品質與幸福感。但你可不知道,健身運動也對認知功能有相當不錯的影響。
閱讀障礙者有一些普遍的困難,首先是小時候學習識字有困難;長大後,雖然已經識字,但閱讀的速度非常慢,可能慢到無法了解意思,一般人很難理解他們困難何在。
世界上語言繁多,為什麼學母語在一般情況下很簡單,學第二種語言卻是如此困難?什麼樣的特質可能有助於學習新語言?
解除疼痛是一項普世人權。很多人都有頭痛的經驗,但在台灣大約有 175萬 (9.1%) 人一年至少有過一次偏頭痛,目前全世界偏頭痛的研究也非常多元。
看到足球、羽球等各種頂尖運動選手在場上的叱吒風雲與靈活表現,實在很難讓人相信他們「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其中一定有許多認知能力的參與,有待我們探索。
隨著人類壽命快速延長,老化成為不可避免的全球問題。老化本身並不可怕,該思考的是如何達成「成功的老化」,讓人在整個正常的老化過程中,都能維持良好狀態,直到「關....
在這場演講裡,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張玉玲將從腦科學與心理學的角度了解心智老化,以及如何預防大腦老化,分享她的看法。
人類胚胎幹細胞的發現至今剛好滿20年,在這20年當中,幹細胞為衰敗的器官和目前無藥可醫的疾病,燃起了重生的希望。
一般來說,傳統新藥開發的過程需要耗時12 ~ 16年、花費10 ~ 20億美元;而透過老藥新用可以將時間以及金錢分別縮短至6年與3億美元,節省了許多研發的時....
在懷孕婦女的產檢中,胎兒遺傳診斷是非常重要的一項。隨著生物科技的發展與進步,次世代基因定序的發明大幅縮短了基因定序的時間
在懷孕婦女的產檢中,胎兒遺傳診斷是非常重要的一項。隨著生物科技的發展與進步,次世代基因定序的發明大幅縮短了基因定序的時間。
基因體是生命的藍圖,但是當基因發生突變,錯誤的DNA序列轉錄出錯誤的RNA序列,然後製造出失去正常功能的蛋白質,便會導致生理失調或疾病。
傳統的藥物開發方式,是針對臨床疾病進行化合藥物的篩選,20世紀後因分子生物技術發展、人類基因圖譜解碼、基因質體學和蛋白質體學的發展都促進了新藥開發的方式。
人類胚胎幹細胞的發現至今剛好滿20年,在這20年當中,幹細胞為衰敗的器官和目前無藥可醫的疾病,燃起了重生的希望
一般來說,傳統新藥開發的過程需要耗時12 ~ 16年、花費10 ~ 20億美元;而透過老藥新用的方式則可以將時間以及金錢分別縮短至6年與3億美元,相較之下節....
近年來益生菌(probiotics)成為熱門話題,這些存在於我們體內,能改善內生微生物相平衡、有益宿主健康的活菌,被發現和許多人類疾病有關,深深影響人體健康....
人類生活仰賴農業,農業則仰賴肥沃的土壤。人類生活、農業生產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有機廢棄物,如果有機質不回到土地,最後會導致土壤劣化,無法再生產糧食。
農作物一旦生病,對農人與消費者來說都是損失,因此人類一直在尋找幫作物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葉錫東教授在長年研究中,已經掌握了兩種最新而有效的方法。
過去幾千年來,人類透過育種,已經改造了無數作物的基因,才能擁有目前豐衣足食的生活。然而展望未來,由於人口快速增加、耕地減少、氣候極端化,幾十年內全球糧食生產....
人類利用植物來生產食物,把可利用的部份收穫之後,其他(例如稻稈)就成為農業廢棄物。過去處理這些廢棄物的方法不外乎焚燒或掩埋。
農作物一旦生病,對農人與消費者來說都是損失,因此人類一直在尋找幫作物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人稱「木瓜葉」的木瓜病毒防治專家、中興大學植物病理系國家講座教授葉....
適合作物生長的農地,必然也適合雜草生長,因此農夫耕種時一定會施用除草劑,反之殺蟲劑和殺菌劑則是遇到狀況時才會使用。